昔日的千佛寺,构设精巧,端庄秀丽,环境清幽,香火不断。从座落在石砌高台座北向南的大山门进入寺院,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千佛寺的主体建筑一千佛楼.千佛楼座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悬山顶,二层
在楼下殿内东侧有一间僧舍,当时庙内有一个名叫释明星的和尚,法名空光。空光师勤劳俭朴,除管理寺院外,还种几亩薄田,至于佛事活动,空光师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经常被邀请参加五台山等地的佛事活动。而且深谙书法之道,每岁年终,乡亲们所贴对联大多出自他手。空光师还有一个徒弟,曾和我们一块读书。有时师傅外出,他的徒儿便请我们晚上去和他在庙上作伴。那时庙院有五棵硕大的松柏树,绿荫如盖,森严肃穆。我记得那时每到晚上,小和尚早已鼾然入睡,我们却心存惧念,只听院內风吹松柏,涛声阵阵,颇有身居深山古刹之感。
位于千佛楼两侧的东西配殿各五间。东面是龙王殿,西面是圣母殿,殿內塑像各具特色。在千佛楼对面是护法神韦驮殿。从外看虽是一间,却很阔大,里面的韦驮神像是由一株粗壮的树干雕刻而成。所以神像刚塑成的几年里,因树未枯死,神像逐年长高。以至在我小的时候,就看到韦驮神像魁梧无比,头部即将顶住殿内顶棚。这样一尊世间少有的神奇的韦驮塑像几百年来引来多少好奇者前来参拜,但是它同样没有逃过文革洗劫旳厄运。大殿拆毀,塑像打碎。后人再无缘领略它的神韵。可叹这个身材魁梧的韦驮护法神,不用说护法了,竟连自己也保护不了,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悲剧。
在韦驮殿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鼓楼和钟楼。钟鼓楼造型相近,大小相同,在楼上建筑的四个翘角上都佩有玲珑的风铃。即便是微风吹拂,那清脆悦耳的铃声便会送到你的耳畔,给人一种凄清渺茫之感。但这铃声乃至它的载体,早已溶入历史的尘埃。通过钟楼和东配殿中间的小山门就进入戏台院,戏台对面是关帝殿,殿內塑有关帝和关平周仓二位将军神像。塑像威武雄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两侧墙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形象地描绘了关公从桃园三结义到夜走麦城之辉煌悲壮的一生。此壁画在文革中被捣毁,连一块碎片亦未留下,关帝殿亦被毁,悲哉!戏台坐南向北,原为土木结构,现已改建。每岁农历三月二十二曰为千佛寺庙会一菠菜会。庙会期间唱戏是必不可少的,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要来观瞻。寺庙内有烧香拜佛的,有看戏的,有在街上打秋千的。摊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真是人流如潮,热闹非凡。到了晚上还要举行坐法台佛事活动。从傍晚开始整亇庙内香烟缭绕,烛焰辉煌,经声不断,鼓乐声声,演绎着佛家的深奥佛法。
在戏台的东南角,还有一个跨街的石砌拱形过洞,上面建有一座小阁,四周围廊,小巧精美,从东西两面咸可进入阁内。东面阁内塑真武,桃花女,周公诸神;西面塑覌音,文殊,普贤菩萨。佛像形态美奐绝伦,让人过目难忘。俯視阁南面是大片菜畦,毎到夏天,满目葱绿,桃杏枝头鸟啼声声,令人心旷神怡。此阁创建年代因碑石无存,无法稽考。记得小时候除夕之夜,点着自家的旺火后,便打着灯笼跟着大人去庙上摆供上香,最后总要到阁上拜佛。站在阁上四望,街上灯笼闪烁,朦胧夜色中时而有三三两两上庙摆供的人。他们心中大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安康。这座小巧精致的过街小阁,恰似镶嵌在千佛寺的一颗耀眼明珠,让人心驰神往。然而文革狂飆摧枯拉朽,任何“四旧”难以逃脫毁灭的命运,俏阁亦然。
千佛寺自创建以来,于乾隆三十八年,五十一年,嘉庆十九年,道光二十七年多次修葺.今曰千佛寺古建筑大都被毁,仅存主体建筑千佛楼和西配殿三间.现在的东配殿及戏台院关帝殿和戏台均为街人及乐善好施者捐资新建.千佛楼风雨剥蝕,面目已非昨曰,且向西倾斜严重,如若再不修葺,恐有坍塌之危险.然仅凭每年区区布施,维修寺院犹如杯水車薪.切望有关部门,有识之士从速抢救,是为乡人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