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来源:地藏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5 10:16:52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传入: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印度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是明中叶到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第三次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全面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必然引起传统文化结构的震荡和改变,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相互矛盾、冲突、融合、吸收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也许能吸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传入: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印度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是明中叶到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第三次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全面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必然引起传统文化结构的震荡和改变,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相互矛盾、冲突、融合、吸收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也许能吸收一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教益的东西。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体上有这样一个过程:首先,它依附于中国原有思想文化,而有所流传,因为任何一种思想文化都有其保守的一面,对外来思想文化总有抗拒性,因此外来思想文化往往要先适应原有思想文化的某些要求。其次,印度佛教在东晋以后的广泛传播,而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印度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并在矛盾冲突中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最后,印度佛教在隋唐以后为中国文化所吸收,首先出现了中国化佛教宗派,至宋佛教则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化,形成了宋明理学,即新儒家学说。

\

  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看,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在上述三个发展阶段中,当时的中华民族表现出其自信心,它敢于迎接外来文化,并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这正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其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从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态度,是一个民族有自信心的表现,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生命力的表现。这对我们今天不无借鉴意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1997年9月2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25日...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古诗原文[挑错/...

掩目捕雀_1 掩目捕雀_1

掩目捕雀...

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 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

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

最新文章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古诗原文[挑错/...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古诗原文[挑错/...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所重者元气。...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政之所废...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改...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古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