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佛家“破执证空”与“涅盘佛性”浅释

来源:地藏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1 10:14:35
佛教为一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之宗教。自释迦牟尼创说佛法,其内涵无非在于剖析人生乃至万物赖以生存之宇宙真理,其目的在于使众生了生死、脱轮回、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以冀同成佛道。佛家之于宇宙人生奥秘,有其独到之见解,自成一套学说。兹就佛教中心思想「破执证空」与「涅盘佛性」作一缕述阐释,以明佛学精奥之一斑。  (甲) 破执证空:  首悟「当体即空,当体即假,空假一如」之精义,并作透彻阐扬者为僧肇。僧肇

  佛教为一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之宗教。自释迦牟尼创说佛法,其内涵无非在于剖析人生乃至万物赖以生存之宇宙真理,其目的在于使众生了生死、脱轮回、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以冀同成佛道。
  佛家之于宇宙人生奥秘,有其独到之见解,自成一套学说。兹就佛教中心思想「破执证空」与「涅盘佛性」作一缕述阐释,以明佛学精奥之一斑。
  (甲) 破执证空:
  首悟「当体即空,当体即假,空假一如」之精义,并作透彻阐扬者为僧肇。僧肇为南北朝中国佛教哲理之首席理论家。其于南北朝佛教哲理之建立上,居功厥伟。
  佛于说法时已说般若经,经中已具「破执证空」观念。及至佛灭度后,行于南印度之大乘空宗,更将此思想发挥淋漓尽致。当此观念传入中国后,时人持道家之「无」以了解之,东晋时,所谓「六家七宗」者,即有此误解。
  「空」者为大乘佛学最基本原理也。佛学将构成现象之物,称为「因」;联系为「缘」。物体为「色」,本质为「性」。概念为「名」,现象为「相」。万事万物为「法」。镜中花则为花和镜子两因缘和合而产生之现象,然镜中花为暂时不真实者,故谓之假相。事事物物既为许许多多之缘相互相待而现起,拆除下来,皆不可得,如剥芭蕉,叶尽则芭蕉失。又如拆楼台,砖瓦大石尽则楼台去。试问实物何在?实体既无,即属不实在;不实在即为「空」。此谓「缘生性空」。「空」之意义为「不实在」,并以「虚无」以解之,则大错特错也。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对「空」意义各有偏至,形成各种宗派,然对佛理终究未能有如实之了解。直待僧肇出,始对般若性空有透澈之阐扬。(其说皆载于所著《物不迁》,《不真空》及《般若无知》三论中。)
  《不真空论》云:「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

\

不无。』寻理即其然矣。………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寻此有无之言,岂直反论而已哉?…………欲言其有,有非真有。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
  万法皆即色而空,物皆即有而即无,非有而非无。盖有若为真有而非无,则应为不待缘合而常有自有,无若为真无而非有,则应亦不待缘离而常无自无。故有无皆为随幻随灭之幻现假象,物实当体即为虚假不真者。当体即虚假不真,是乃物皆当体即空者也。
  于《物不迁论》中阐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要义,说明万法本无去来,为各性住于一世,非动非静,而亦动亦静者。常人未能契悟此实相,而谓物有动静往来,乃虚妄不实。「果」可缘「因」而有,然「因」「果」并不同时俱存在,「因」必存在于昔而不来于今,「果」亦必存于今而不往于昔。「因」之在昔为不须亦不来,「果」之在今亦不灭而不前至于未来。故万法原无动静住来,迁流徙易。常人认识上所见之动静住来二相,皆可相与俱泯,从而见万法之真相实相。为即动而即静,非动亦非静也。必尽去动静之妄执,方能如实见万法之真相也。
  《般若无知论》主要阐述,直就物不迁,不真即空所言之即动而
  页64
  见静,即色而观空,以进一层言此所以能即动而见静,即色而观空之般若圣智之自体。
  其要旨乃在说明般若圣智,不同于常人之惑智,皆缘既定知相架构之能所关系而来,所得者为经验,科学等一切知性知识,是皆为例惑滞执之知。般若圣智则不至,其为知无知相架构,为超越常人知识之上之觉照,为心起寂感之活动而智照万化,非心起认识之活动而辨知万物。故此觉照非有特定之对象,并不产生知性知识,而仅产生证空之照功。而此证空直呈知而不知,不知而知,照不失虚,虚不失照之境界。
  (乙)  涅盘佛性:
  佛陀曾说:「奇

\

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相,但以妄想执着,未能证得。」足见此一思想于佛成道时已俱矣。涅盘佛性自传入中国后遂成为晋宋之际佛家哲学一个中心问题。阐扬涅盘佛性思想最重要之理论家,为与僧肇同为鸠摩什弟子而称为涅盘圣之竺道生。
  竺道生重要之贡献,乃在其孤明先发,在「涅盘佛性」学说之主要根源《涅盘经》尚未全部译出以前,即能首先肯定并阐扬人人皆有佛性,而皆可成佛,纵「一阐提人亦可以成佛」之哲理。(注一)
  竺道生著作多散佚不全。但其所言佛性当有,及一阐提亦有佛性可以成佛之说,仍散见于各典籍中。
  竺道生注《维摩经》云:「无我本无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
  《疏法华经》云:「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
  其肯定人皆有佛性。佛性即成佛之根据,为众生之所本有,为万惑之本体实相也。故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性之存在虽超乎情见,无有言相,惟能扫除封执,灭惑证空,则此实相即显。
  实相之于万象,涅盘之于生死,原无二致。盖惑执则万象为有,惑解则万象为无。有则有象,无则无相。无相则一体如如。湛真无妄而佛性显现也。故佛性虽绝言象而无相,然实皆含生之真性,一切众生皆源此而生者也。无有此性,即无有众生,既有众生,即有此性也。阐提既为众生之一,含生之类,即阐提亦当本有佛性。独其恒为惑业所缚聚,则恒不能显现耳。阐提之佛性若一旦显现,则必亦犹其它众生之可以顿然大悟,封惑悉尽,名虑顿绝,烦恼即菩萨,生死即涅盘,皆见性而成佛。成佛乃于生死苦海之浮沉中证成,故苦海中众生皆当有佛性者也。
  综观上述,破执证空与涅盘佛性之要义实乃特殊途同归,盖涅盘重显佛性,殆须明乎般若以证成也。
  两晋以后,经僧肇,竺道生等人对般若涅盘学说作精确而大力之阐扬,佛教思想方盛极一时,蔚为东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之重要思想,终而形成中国哲学三大主流思想中之一大宗派。
  --------------------------------------------------------------------------------
  (注一):《涅盘经》:『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按一阐提有二种:一为断一切善根之人不能成佛者,一为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悲菩萨不欲成佛者,皆名一阐提。前者为断善阐提,后者为大悲阐提。
  本文参考书目:
  1.中国哲学史(第二卷) (劳思光)
  2.论佛教思想东传中国初期之发展 (苏新鋈)
  3.心体与性体(一) (牟宗三)
  4.中国佛学十宗浅释 (昙昕)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1998年10月10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8年10月10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8年10月1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6日出...

1998年10月13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8年10月13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8年10月1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

1997年9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7日出...

1997年9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8日出...

最新文章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古诗原文[挑错/...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古诗原文[挑错/...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所重者元气。...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政之所废...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改...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古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