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佛家礼仪的意义

来源:地藏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1 10:16:59
在佛教中,礼仪又叫行仪、威仪等,是一种礼节,具体是指佛弟子们的日常行为规矩、准则。在佛成道后的十二年中没有制定戒律, 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十二年后才有人做了不符合佛法的事情,所以佛陀才开始制戒。佛教把一切行为分为三个部分:身业、口业、意业。日常行为不外乎行住、坐、卧四威仪,这四威仪只是三业中的“身业”。修行就是对这“三业”进行修改、修整。“佛教礼仪”就是对“身业”与“口业”的一种示

在佛教中,礼仪又叫行仪、威仪等,是一种礼节,具体是指佛弟子们的日常行为规矩、准则。在佛成道后的十二年中没有制定戒律, 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十二年后才有人做了不符合佛法的事情,所以佛陀才开始制戒。佛教把一切行为分为三个部分:身业、口业、意业。日常行为不外乎行住、坐、卧四威仪,这四威仪只是三业中的“身业”。修行就是对这“三业”进行修改、修整。“佛教礼仪”就是对“身业”与“口业”的一种示范,如马胜比丘的威仪行路,感动目连,舍利弗来归依佛,成为佛的两大弟子。

如偈云

守口摄意身莫犯。

\

莫恼一切诸有情。

\

无益苦行当远离。

如是行者得解脱。

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的“守口摄意身莫犯”之礼仪,其目的就是“莫恼一切诸有情”,从而达到“如是行者得解脱”。所以佛教的修行人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规则,从一出家开始就是沙弥的“十戒二十四威仪”,然后等受了比丘戒就有“二百五十条戒律”,到受了菩萨戒的“十重四十八戒”时,统称“具足戒”,就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为什么佛陀要制这么多的行为规则?正如古大德所说:“形仪敛来,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这是“佛教礼仪”的真正意义所在。

为什么佛教对表面的行为也这么注重呢?所谓“行于内,表于外”,佛教认为行为就业,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是要受“因果律”之约束的,善恶好坏取决在人,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来创造的,如果能够使自己的行为如法如津,便能够解脱眼前和将来的痛苦与烦恼。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提三尺剑以定四海 提三尺剑以定四海

提三尺剑以定四海...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搜...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 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

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古诗原文[挑...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最新文章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古诗原文[挑错/...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古诗原文[挑错/...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所重者元气。...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政之所废...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改...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古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