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称王九年之后病亡,继位的是太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武王掌权之后,以姜太公为“师”,负责军事;以弟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以召公和毕公为左右助手,出谋划策,以期继续周文王的事业。武王还把都城从文王时的丰迁到了镐(今陕西西安),为进攻商朝作好准备。约前1068年,为了检验和证实自己的实力,同时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据说,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可武王却说"未可"。武王的这一态度,说明观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立即讨伐纣王,而是要验证自己的力量。周武王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因灭商条件尚未成熟,又退师而归。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均为殷代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南)国君之子。国君欲传位于幼子叔齐,叔齐认为应该由长兄伯夷即位方合于礼,便将君位相让。伯夷认为叔齐即位是父亲之命,为人子者应该顺从父命,执意不肯即位,不久出逃回避。叔齐依然不肯即位,也出逃避位。国人只得立国君中子为主。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老尊长,相携投奔。入周时,西伯已死,武王正用车载着西伯牌位,率师征伐殷纣,他们拦住武王,叩马进谏,认为父死不葬而大动干戈,就是不孝;周为殷之臣,以臣伐君,就是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