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朝,科举制从隋唐开始到清代灭亡

来源:地藏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22-11-12 10:15:21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朝,科举制从隋唐开始到清代灭亡从公元583年到1905年的1300多年中,中国有一场考试,不仅是全民瞩目,更是影响着世界。它就是举世闻名的科举制。而科举制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么起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朝,科举制从隋唐开始到清代灭亡 从公元583年到1905年的1300多年中,中国有一场考试,不仅是全民瞩目,更是影响着世界。它就是举世闻名的科举制。而科举制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么起源的,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多少个谜题,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印,一一为您解开。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是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合格者可以做官。在科举制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于是乎,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考试主要有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正式的能力。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而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因而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不过这也说明了盛唐时的风气很好,就连五十岁的人都努力去考进士。这么一来,那些考取进士的人自然是欣喜若狂,著名的雁塔题名,便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士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但可惜的是,这些题名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其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

  不过,提名被除去也没有关系,毕竟在历史的长河里,多少人曾为科举制的完善做过巨大的贡献!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唐诗的繁荣,真的是要感谢唐玄宗!

  科举制的影响当然不只在诗赋方面,在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科举原来在中国诞生的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但也并不是说科举制就是十全十美的,它的弊端从一些方面来说也是显而易见。从公元583年开始科举到正式取消科举的1905年的1300多年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根据科举及第的情况而划分新的社会贵贱阶层的新的社会阶层大分化,在大量人才被选拔出来充实官方政治组织机构的同时,也压抑了许多并不擅长于科举科目的其他知识人才,甚至导致了许多知识分子在科场连连失意以后而反过去仇恨和报复自己的祖国的异常情况!比如说,洪秀全因为屡屡考取不到功名而最后转而造反,他并不是中国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已经就有许多这样的变异社会现象了。

  唐朝完善了文武两种科举程序以后,为了鼓励人们读书习武参加科举,国家规定,凡是科举合格者,国家都要免去举子家庭中的税赋钱粮和各种征缴,这实际上就使得举子家中大为得利了;同时,朝廷还规定,凡是通过科举而获得功名者,当地政府官吏必须礼待他们,还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这个措施,本来是国家为了鼓励社会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一种政治措施,这样一来,就使得在科举中取得功名者的社会身份大为升值了。虽说科举中得到功名的人并不都能够去做官,但是,由于朝廷一直高度关怀和干预科举,所以,许多得到了功名的人即使一辈子不做官,他在地方上也是非常荣耀的,自然有很多人给予他们的礼待和经济补助,他们一生几乎就成为一方百姓的知识和荣誉的象征,简直像变相的“活佛”一般。这样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刺激许多人拼命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样的科举氛围,直接造成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重视虚名而不注重读书人实际能力的社会后遗症;这样后遗症,恐怕在今天也还没有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真正消除掉,这,严重弱化了中国知识人才追求真理的素质!我想,也是中国的国力之所以不够强大的一个原因吧。

  不管怎么说,这是从隋唐开始,到清代灭亡的科举制度;这是影响这世界考试制度的科举制度;

  这是有利有弊,但终究是利大于弊的科举制度……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话题,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话题。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搜...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 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

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古诗原文[挑...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掩妾泪,听君歌。 掩妾泪,听君歌。

掩妾泪,听君歌。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唐代 李...

最新文章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古诗原文[挑错/...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古诗原文[挑错/...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

政令之所重者人才,国家之所重者元气。...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政之所废...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改...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古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