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6],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7],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8],帝昺之在崖州[9]?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10],有廑廑志其梗概[11],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12],不久而已荡为清风[13],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14]、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15],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16]、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17],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18],金匮石室之藏[19],恐终沦散放失[20],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21],不可聊且命笔[22]。鄙人无状[23],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24],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25]?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26],书稍稍集[27],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28],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29],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释:
[1]余生:余湛,字石民,安徽舒城人,戴名世的学生。《南山集》案起,余湛牵连下狱,不久病死狱中。[2]浮图:亦作浮屠,皆佛教创始音“佛陀”的异译名,古人常以此称和尚,有时亦称佛塔为浮屠。“浮图犁支”即名叫犁支的和尚。永历:南明唐王隆武政权覆亡后,桂王朱由榔于顺治三年在广东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后迁往广西桂林、南宁、贵州安隆(今安龙)、云南昆明等地。永历政权先后坚持十三年之久,最后永历帝于康熙元年(1662)被吴三桂杀害。宦者:宦官。[3]方学士:方孝标,桐城人,以科举得官至学士。后因科场案受株连,发配云南。吴三挂叛清,方投吴得官,吴三挫败后,因先期投降,得免死,著《滇黔纪闻》,多记明末清初特别是永历时期史事。《南山集》案发,方已死,仍被掘墓挫尸。[4]讹(é俄):错误。[5]确核:翔实正确。[6]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bǐng丙)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7]揆(kuí葵):揆度,衡量。《春秋》之义:戴名世理解的《春秋》之义,是在于“复仇”。据此,他认为南明的恢复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历史应该加以记载。[8]遽(jù巨):副词,有“遂”、“还”等意,多用于疑问句中。昭烈:指刘备。三国时刘备据巴蜀、汉中等地,建立蜀国,死后谥为昭烈皇帝。[9]崖州:崖州在海南岛,此处当为崖山。以上数句意谓:刘备意在恢复汉室,帝昺意在恢复宋室,历史都有详备记载,而南明政权意在恢复明室,坚持抗清十七八年,难道还不如刘备、帝昺,不能在历史上有所记载吗?[10]菰芦山泽:犹言草莽山泽,泛指民间。菰(gū孤):一种水生植物,即茭白。[11]廑(jīn仅):与“仅”通。
此文大约写于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戴名世授徒舒城期间。“《南山集》案”发,戴氏被杀害,此文最有关系。“《南山集》案”中的九卿奏议,称戴氏所谓“悖乱之语”乃是袭取于桐械方孝标的《滇黔记闻》,按《南山集》提到方氏《滇黔记闻》的,只有《与余生书》一文。此文乃是为搜求南明史料而写,文中明显地表现了痛悼明亡的感情,历数弘光、隆武、永历年号,亦有干清廷厉禁,表示了不承认新朝的绝决态度。对了解戴名世的民族思想,平生志向,此文是一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