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13],以文术相高[14]。惟吴中徐昭发[15]、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16],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17]。先生则躬樵汲[18],口不言《诗》、《书》[19],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20],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21],岁时间起居[22],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23],弗许[24],曰:“吾以尽吾年耳[25],已市二瓮,下棺[26],则并藏焉[27]。”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28]。疾将革[29],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30],虽改葬,亲身之椑[31],弗能易也[32]。吾忍乎?”顾视从孙某[33],趣易棺、定附身衾衣[34],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35],反,则已渴葬矣[36]。
或曰,书已入圹[37],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38],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说没也。
注释:
[1]上元:县名,今江苏江宁县。[2]可大:张可大,字观甫。世袭南京羽林卫指挥,。总兵登莱,城陷,杀其妾后,自缢而死。[3]总兵登莱:在登莱作总兵。登莱,登州和莱州,均在今山东。总兵,官名。明代遣将出征,始立此官。后军事日繁。总兵遂统率军队镇守,便为一方重镇。[4]毛文龙:明仁和人,字镇南。累官总兵、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他曾设兵镇皮岛。骄纵不受节度,为袁崇焕所杀。[5]巡抚:明清时的封疆大吏,是一省统管军民的最高长官。孙元化:明嘉定(今江苏嘉定县)人,字初阳,天启举人。历官兵部主事、兵部员外郎、郎中、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登州失陷,自刎未遂,被执纵还,诏逮弃市。[6]事闻:事情奏明皇帝。[7]诸生:县学生员。详见《南山集序》注。锦衣卫千户:锦衣卫,最初只掌握卤簿仪仗,统率校尉力士,被逐渐信任,浙至传宣谕旨,擅作威福,更作皇帝的耳目、爪牙。他们欺压善良,草菅人命,为明代的一大弊政。千户,在锦衣卫中掌兵千人的武官。[8]甲申:明崇祯十七年(1644)。[9]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陷京师:攻下明朝的首都北京。[10]械系:用刑具捆缚起来。肆掠:任意用刑。[11]义而逸之:由于义气,放走了他。逸,释放。[12]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
“传”多半记载一人一生中的重要事迹。我国古籍中传记这种文章十分丰富。
方苞的文章“义法”,对于传记之文的写作,要求非常严格。必须“识其体要”,“常事不书”(《书汉霍光传后》),“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与孙以宁书》),而事有可取,义有所当(参见《书五代史安重晦传后》)。本文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及其遭遇,因不突出,故着墨不多,只选其“有可取”的两事书之,即先生隐居白云山,足不入城市,躬亲樵汲,口不言《诗》、《书》,以及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欲流传于世。所书之事虽然很少,可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却非常突出了。
本文写作年月不详。《方望溪先生年谱附录文目编年》,著录于年七十一至八十二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