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规划(1953年~1957年)期间,北京市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迅速建起了众多大型国营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建立以后,急需管理和技术人员。上海和江南的一些老工业城市,援助北京来了大批工业技术人员。我是1958年进北京618厂当学徒工的。这个厂是“一五”期间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大型军工厂之一。我进厂时,厂里的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和一些厂级干部,大部分都是从上海、无锡等江南工厂援京来的。
为了给来京安家落户的江南人提供生活方便,鉴于北京的服务业跟不上“一五”期间形势的发展,与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相称。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上海服务业支援北京,将上海的一些老字号名店陆续迁来北京。于是,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亲自到上海,动员上海的餐饮、服装、洗染、照相、美发等服务行业的著名企业,来北京安家落户。
上海众多的名店迁京,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一件大事。这些在牌匾上都标志着醒目的“上海迁京”4个字的名店,受到北京各界人士的追捧。尤其是那些援京来的上海人和江南人,从中找到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我们厂的上海师傅们,经常成群结伙地到“四联”去理发;到老正兴或美味斋“打牙祭”;到浦五房买南味秘制酱肉;到几家时装店做服装,再和这些店里的上海老乡们聊一聊,真是其乐无穷。我常听师傅们津津乐道这些上海名店,心中充满了好奇。有一次,我去逛东安市场内的旧书店,出了北门,正对四联理发馆。这时想起师傅们讲述的在这里理发如何“高级”、如何“享受”,突然心血来潮,想“奢侈”一回,就走进店内。店里已经有很多顾客在等候,新来的要先拿号,等待叫号。轮到我理发时,往那个据说是专门从美国进口的大皮转椅上一坐,真有些飘飘然的感觉。经过了一番洗头、理发、刮脸、吹风的“高级享受”,记得光毛巾就换了七八次,我交了8毛钱,容光焕发地走出店门。平时,我都是在厂里大澡堂子附设的理发室理发,每次5分钱。这次一下子花去了我一年多的理发费用,但总算体验到了上海名店的名不虚传。
50多年过去了,当年援京的上海师傅们,早已融入了北京这个五湖四海人组成的大家庭。他们从“老上海”已经成了“老北京”。但他们为北京做出的贡献,将铭刻在北京经济发展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