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佛母

"

般若佛母的藏名是Sharpyinma,属于事密部本尊,有白色、黄色、二臂及四臂等几种化相。般若母既是空性的本尊,也是极为有力的一位除障本尊。一般的般若佛母化相是一面四臂,身相黄色,其中二手作定印置于脐间,另外一只右手持一金刚杵举起,另一左手托一部《般若经》。身着华丽的彩衣,佩饰众多宝饰,具足报身五种庄严。跏趺坐于莲花及日、月座垫上,日座和月座分别代表了胜义及世俗菩提心。般若佛母有一个四句赞颂非常著名,在西藏寺院中传统中,每在诵《般若心经》前,先诵此四句礼赞文。这四句礼赞文是释迦牟尼佛在未示现成佛前,为自己的生母所撰著的礼赞文,所以其缘起十分殊胜。

般若佛母——事密部本尊

般若佛母——事密部本尊

般若佛母观修简轨

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修行般若佛母,有的人已经知道它的修行方式方法,有的人却不知道,下面我来教大家观修般若佛母的简轨。

般若佛母观修简轨

1、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2、四呒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般若佛母观修简轨

3、诵祈请文

离言思之般若波罗蜜,

无生无遮虚空般自性。

各各自证智慧所缘处,

三世诸佛之母我礼敬

4、诵咒

嘎得嘎得巴拉嘎得

巴拉桑嘎得波得梭瓦哈

般若佛母观修简轨

5、回向

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般若母之境。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以上就是修行般若佛母的简单仪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祝愿大家在修行的道路上越加顺利。

 

...查看更多
般若佛母仪轨导修开示

正行开示

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修行般若佛母,但是有很多细节还是不清楚的,下面就让我给大家科普般若佛母的仪轨开示,仪轨的正行念诵只有四句。在念这四句前,我们先观本尊在自己的面前化现出来。

般若佛母仪轨导修开示

般若佛母一面四臂,身相黄色,其中二手作定印置于胸前,另外一只右手持一金刚杵举起,另一左手托一部《般若经》。般若佛母的身上穿着华丽的彩衣,佩戴许多宝饰。他的双足作双跏趺坐,下有莲花及日、月座。月座在下面,日座在月座上方,它们代表了胜义及世俗菩提心。

般若佛母

在本尊的心轮有一个月座,上有一呈六角星形的利轮。在利轮的每个角上,分布站着本尊咒句“他地呀他格谛格谛怕那格谛怕那三格谛仆地疏哈”的藏文咒字,面对中央的一只角上是“他地呀他”,然后顺时针方向数下去,第二及第三只角都是“格谛”,第四只角上立着“怕那格谛”。第五只角上立着“怕那三格谛”,第六只角上是“仆地疏哈”咒字。在利轮的中央,是般若母的心字“阿”(Ah)。所有咒字都是黄色而站立的,并非平躺在利轮上。常常有人看到咒蔓的绘画,便以为咒字是平躺的,其实这并不正确。咒蔓的字一般都是站立的,只是在绘画时无法表达立体感,才把它们绘为平躺而已。以上所描述的利轮观想,是黄般若母的不共观想,其它化相的般若母心中并无这个利轮。

般若母心部之利轮

现在已描述完本尊身相了。对此身相不熟悉的初学者,可以多参考本尊之图片,但在观想中,本尊是活生生的,并非像一张死的图片般无生气。此外,本尊的身体乃光明身,并非如同由内脏、血、肉的凡夫身。

这个是极为简化的仪轨,如果我们欲观想智尊来临融入亦可,把这个环节略去亦可。欲观智尊者,观心间利轮及诸字放光至十方佛土,向诸佛圣众心中召请其智尊前来。诸佛圣众心间化出如同其自身之化身或如同般若佛母身相之化身,全前来而融入于我们观在自己面前之般若母身中。

然后,我们诵仪轨中的中心文句。

离言思之般若般罗密无生无遮虚空般自性各各自证智慧所缘处三世诸佛之母我礼敬

在西藏寺院中,凡诵《般若心经》前,必先诵此四句礼赞文。这四句礼赞出自本师释迦牟尼未示现成佛前,为自己的生母所撰着的礼赞文,所以其缘起十分殊胜。它的意思是说一切本无自性,犹如虚空,并且对此空性佛母作顶礼。

般若佛母是诸般若经典之主尊,亦即空性之本尊。为甚么体悟空性之般若智慧被人像化时,要喻之为“佛母”呢?现在衲解释一下“佛母”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佛母”,并非指他是诸佛的血缘生母。在世俗上,任何小孩都必须有父、有母方得以出生,而出生者之种姓、家族及姓氏等,取决于其父系。父为王,子则是太子;父为大财主,子即是有钱人。佛境的产生,端赖于方便及智慧二者,缺一则不可成佛。故此,我们可以说诸佛乃由方便及智慧此二者而生出,此二者可说是诸佛之父和母。空性智是成佛必需的,但由它所产生的并不一定是佛境。这就似世俗传统上,必须有父、有母方会有小孩诞生,但母亲所生出的可能是太子,也可能是别的种姓,这就要视乎父亲的血统及背景了。修行的人,不论要成就小乘境界或大乘佛境,都必须通达般若空性。故此,般若空性智有可能产生出佛,也有可能生出小乘罗汉的境界。由此而喻,般若空性智乃成佛之必需品,但并不决定生出佛境。另一方面,方便乃决定性的一方。有方便与空性智结合而产生的,必定是佛,不可能是小乘之罗汉境界。因此理由,方便被喻为“佛父”,是决定生出佛陀的因素;般若空性智被喻为“佛母”,是成佛之必需关键,但却未必生出佛陀,端赖是否有方便为“伴侣”。由于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皆必定由般若空性智所生出,所以般若空性在仪轨中被称为“三世诸佛之母”。

般若佛母仪轨导修开示

诵了赞文后,我们便开始诵咒。持咒的次数视乎自己意愿,并无特定要求。欲加插《般若心经》念诵者,可于持咒前加插入仪轨内而念诵若干遍。

达牙他(嗡)嘎谛嘎谛 巴拉嘎谛 巴拉僧嘎谛 菩提 梭哈

tayatha(om)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oha

达牙他嘎谛嘎谛巴拉嘎谛巴拉僧嘎谛菩提梭哈

般若佛母的咒即《般若心经》内之咒。这个咒有两种版本,旧译版中所载之咒为“他地呀他格谛格谛怕那格谛怕那三格谛仆地疏哈”,新译版本所载之咒多了一个“唵”字。我们在观本尊心中利轮咒蔓时,采用没有“唵”的版本,但在持咒时,最好诵有“唵”字的版本。

诵咒时,观本尊心中利轮及咒字全都放光,就像电灯泡般,光芒把我们的业障及无明全消除了。此利轮观及诵咒法亦有利益众生的观法,利轮的每一个角分别除六道中的某一道众生业障。可是,我们若自己还未净化,便无能力协助其它众生除障。故此,我们在初修时,宜先修为自己作忏净的观法。

此咒虽然并不长,但却含有极深妙的意义。大乘的修行之路,由初发心至佛境之间,被划分为五种境地,称为“大乘五道”,亦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注:有关大乘五道之讲解,见于法师著作《甚深微妙》)。一切佛陀教法之果境,都包括在这五道之中了。般若佛母的咒中之“格谛”意思是“去!”;第一个“格谛”叫行者去入于资粮道,第二次“格谛”叫行者入于加行道,“怕那格谛”是呼唤行者再进一步而入于见道,“怕那三格谛”呼唤行者更要再进入修道,“仆地”是指最后证入无学道。所以,这个咒包含了全部大乘五道在内。此咒亦可被理解为“要去!要离开!勿执轮回六道!要去成佛!”衲的根本上师是赤江仁宝哲大师。赤江仁宝哲的上一世,在圆寂前唤侍者陪同绕拜甘丹寺一周,然后坐在椅上面对拉萨市,诵了这个咒一次,再喝了一声“呸”,这样便坐化了,何等自在呀!由此可知,此咒一点都不简单。诵这咒一次,就如把大乘五道一切法要遍修一次。-----------------------------------结行开示

诵咒后,我们念以下四句回向文。

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般若母之境

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如果我们有别的愿望,亦可在念此四句后加入发愿。

回向十分重要。我们一座下来修持所得之功德若不迅速回向,一到下次嗔心一起时便会失去。

最后,我们观本尊身向内融摄入利轮,利轮化为光融入咒句,咒句向中央“阿”字融摄,“阿”字最后化光融入我们自己的身体之中。

般若佛母仪轨导修开示

般若母修持仪轨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离言思之般若般罗密 无生无遮虚空般自性

各各自证智慧所缘处 三世诸佛之母我礼敬

Tayatha(Om)Gate Gate Paragate Para Sam Gate Bodhi Soha

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般若母之境

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般若佛母

相信大家看完这个详细的仪轨和开示已经得到了启发,并且大家也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去修行,祝大家早日修成正果。

...查看更多
般若佛母心咒

我们在修行般若佛母的时候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我们平时修行般若佛母的时候可以看一看般若佛母的修行仪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对我们修行般若佛母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般若佛母心咒的功德利益。

般若佛母心咒十种功德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般若佛母心咒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般若佛母心咒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般若佛母心咒

正确修行般若佛母很重要,在修行般若佛母时,我们也要真诚的去修行,这样能体会到修行般若佛母的好处,也能感受到经文所带来的功效,而这些对我们自身是有很大益处的,同时对我们的修行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查看更多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母般若)

现在读诵般若佛母是比较流行的,而且我们读诵般若佛母会有很好的好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读诵般若佛母,读诵般若佛母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还可以让我们累积到不少的功德,我们再了解一下般若佛母行品第一,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般若佛母。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母般若)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法贤译

行品第一

尔时世尊,为令四众各得欢喜,说是般若波罗蜜经使获利乐。即说伽陀曰:

所有菩萨为世间,  灭除盖障烦恼垢,

发净信心住寂静,  当行智度彼岸行。

诸江河流阎浮提,  华果药草皆得润,

龙王主住无热池,  彼龙威力流江河。

亦如佛子声闻等,  说法教他方便说,

乐最圣行求果报,  此诸如来胜威德。

云何佛说此法眼,  令诸弟子如佛学,

自证教他及方便,  此亦佛力非自力。

最上般若不可知,  非心可知非菩提。

如是闻已不惊怖,  彼菩萨行知佛智。

色受想行识皆无,  不着纤尘无处所,

彼若不住一切法,  行无受想得菩提。

菩萨若求出家智,  照见五蕴无实相,

知此不求于寂静,  彼是菩萨之行智。

复次云何智所得?照见一切法皆空,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母般若)

不着不惊照见时,  自觉觉他诸菩萨。

色受想行及识蕴,  是蕴见行而不知,

菩萨照见蕴皆空,  行无相化不着句。

无色受想行识等,  不行是名无相行,

若行不得最上智,  无相寂静三摩地。

若菩萨行自寂静,  过去诸佛咸授记,

身苦乐等皆不及,  由知因果法本性。

若行于法不可得,  行如是行乃佛智,

行无所行了知已,  是行最上般若行。

彼无所有不可得,  愚痴著相谓有无,

有无二法皆非实,  出此了知乃菩萨。

菩萨若知诸幻化,  色受想行识亦然,

寂静行离种种相,  此名最上般若行。

善友方便令知觉,  使闻佛母不惊怖,

恶友同行及化他,  坏器盛水非坚牢。

云何得名为菩萨?一切乐行皆无著,

求佛菩提无所著,  是故得名为菩萨。

云何得名摩诃萨?得第一义众生中,

断众生界诸邪见,  是故得名摩诃萨。

大施大慧大威德,  佛乘最上而得乘,

发菩提心度众生,  是故得名摩诃萨。

幻化四足俱胝数,  多人众前悉截首,

一切世界皆幻化,  菩萨知已得无怖。

色受想行识缠缚,  知不实已不求解,

行菩提心无所著,  此名最上诸菩萨。

云何得名为菩萨?乘大乘行度众生,

大乘体相如虚空,  菩萨由得安隐乐。

大乘之乘不可得,  乘涅盘往诸方所,

行已不见如火灭,  是故名为入涅盘。

菩萨所行不可得,  初后现在三清净,

清净无畏无戏论,  是行最上般若行。

大智菩萨行行时,  发大慈悲为众生,

为已不起众生相,  是行最上般若行。

菩萨起念为众生,  修诸苦行有苦相,

是有我相众生相,  此非最上般若行。

知自及诸众生等,  乃至诸法亦复然,

生灭无二无分别,  是行最上般若行。

乃至所说世界等,  名离一切生灭法,

最上无比甘露智,  是故得名为般若。

菩萨如是所行行,  了知方便无所求,

知此法本性非实,  是行最上般若行。

若不住色亦无受,  亦不住想亦无行,

复不住识住正法,  是名最上般若行。

佛母宝德藏般若伽陀帝释品第二

欢喜地摄布施波罗蜜伽陀

“常与无常苦乐等,  我及无我悉皆空,

不住有为及无为,  住无相行佛亦然。

若求声闻缘觉等,  乃至佛果亦复然,

不住此忍不可得,  如渡大河不见岸。

若闻此法彼定得,  成等正觉证涅盘,

见于一切如自身,  是大智者如来说。

“佛子当住四补特伽罗,是行大智行:一真实善法;二不退心;三应供离垢无烦恼无求;四善友同等。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母般若)

相信我们大家都知道了读诵般若佛母的第一品了,只要我们坚持去读诵般若佛母就能够感受到它的好处,而且还能够了解到般若佛母念诵功德有什么,让我们更投入的去了解般若佛母的好处,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修行般若佛母,从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般若佛母。

...查看更多
结语

般若佛母由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以及般若心经中所出,以三世一切诸如来皆依般若妙智悟道证觉故,称其为能出三世诸佛大佛母。般若佛母,身为金黄色,一面四臂,头载宝冠,身严众宝璎珞,天衣彩裙,相好庄严,报身仪范,以金刚双跏趺姿坐于莲花月轮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