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净土行业的目的在于远离三界尘劳,求生极乐国土。依《观无量寿佛经》所说,首先要转变众生的羸弱意志。
经中所谓“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等琉璃地境界,不是一般行者的心力所能及,如何才能把它作为所缘境界而如实观想呢?这就要依藉胜境陶炼心志而趋于精细,所缘境界依心的深观细想而转胜变实。
初作日观,系心入定,继而由水而冰而琉璃,使心境相互影响逐渐推进,这是《观经》所示观法的基本步骤。定心的力量和定心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日观和水观修习完成之后,即能“粗见极乐国地”,即是进入地观阶段。
于地观中,若能如经所说的“若得三昧,见彼国土,了了分明,不可具说”,算是完成极乐国地的观想。此中所说的三昧,即行者的观心与极乐妙境相应,真正见到极乐国的真实境界。前二观是相似方便观,从这一观开始进入真实观。从地观以下,全都不是未得定的凡夫心力所见,必须于诸观中境心相助,互为增上,转秽心秽土为净心净土,从凡夫境界转向圣人境界,次第逐境渐渐修习,不是一般的想像所能成就的。地观以下诸观,虽均不是凡夫的所见境界,但由于修习工夫的加强,心力也随着增胜,那所观的境界也随着心力的增胜而趋向精妙,实现真实境界的观想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如第四观的树高八千由旬,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与第七花座观的花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第九佛观的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些景观虽不是此世界的景物可以比拟证知,而行者确能于定中亲见此境,这都是修观力量的结果。又如第五观八功德水的“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等法音,行者虽从来未曾听说过,而于定中能亲闻此音声者,也可证知修观的工夫使然。地观既已修成功,就会产生它的功用,破恶之功则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生善之德“则舍身他世必生净国”。经中又说“心得无疑”者,因为行者在定中亲见极乐国土,亲闻“苦、空、无常、无我”等诸法,所以对极乐世界及诸佛法已除疑惑得坚定信心。
经中说的“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这说明了在修习诸观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有关经文所介绍的内容境界及其次序如法观想。若离开圣教所说自我揣想妄造境界,那都是不实的,名为邪观。并且这两句话在经中多处出现,则可见依法修观的重要性。世尊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复教诫,是强调正确的观行要如理思维,如理的思维要依听闻正法,切不可随意妄造。不仅修观如此,修任何法门都必须具足闻、思、修三个阶段。
地观成就,次观宝树,其所观境界和次序如经中具说。宝树观是观想极乐世界国土的庄严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其它介绍弥陀净土的有关经典中也有相应的叙述。《阿弥陀经》中有“七重行树”,《无量寿经》有“七宝行树周满世界”等说明。宝树不仅表现极乐世界的庄严,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发出种种微妙的法音,激励行者欣求佛法得深法益的作用。这一层内容在《观经》虽然没有谈到。而《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等相关经典都有所谈及。《阿弥陀经》说:“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无量寿经》说:“微风徐动,出微妙音,普流十方一切诸国,其闻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不遭苦患。”如何修定,才能观想到宝树的真相呢?善导说:“未闲真观自在随心,要藉假想以往心,方能证益。”就是说在没有得真观对宝树不能随意观想之前,先要假借其他假像来作观想,使心专注入定,而后于定中弃假成真,依经中所说的各层境界渐渐作观,皆令分明,方可得益。
善导在《观经疏》中说:“宝树虽精,若无池水,亦未名好。”意谓为了更进一步观想极乐世界的整体庄严相,必须在宝树观之后再观想宝池。宝池的观想除了《观经》所述之外,行者也可依《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及《无量寿经》所描述的宝池妙境作为观想的内容修观。介绍弥陀净土的经典很多,行者可以根据其相关文义随宜作观。宝池的观想若能修成,行者于定中随其所应,不仅能够犹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此境的美妙,而且能听闻无上的微妙法音,享受法乐,启迪更高的智慧。(信息来源:摘自《闽南佛学院学报》)
编辑:明蓝